1. 首页 > 最新游戏攻略

保教姿势和能力游戏的考点 幼儿保教技能的认识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5-07-25
摘要:一、2021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有哪些2021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时的婴儿仅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保教姿势和能力游戏的考点 幼儿保教技能的认识

 

一、2024保教姿势和能力必背考点有哪些

2024保教姿势和能力必背考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进步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时的婴儿仅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靠感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在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思考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认知上获取了三大成就:一是客体永久性,了解客观物体就算不在自己眼前它也是存在的。

二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这时的儿童可以学会看着镜子,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镜子中的自己。三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儿童在这一时期可以学会用手拉动面前的毯子,拿到毯子上放置的玩具。

2、前运算阶段(2—7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思考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进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2)不能领会守恒原理,思考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的特征;

(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活的,即泛灵论;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幼儿不能从对方的见解思考难题,以为每个人看到全球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儿童这种自我中心化思考的存在。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和前运算阶段相比,认知进步的主要特征为:

(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考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获取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思考。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考最大的特征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考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给未来。

2、自我觉悟的进步

(1)自我觉悟是指个体对自己全部的身心状况以及和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觉悟。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如性别、相貌、健壮状况等)、心理特征(如心情特征、兴趣爱慕、性格特征等)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等的觉悟。

(2)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这是儿童自我觉悟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3)幼儿期自我觉悟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尝试及自我控制三方面。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进步迅速;4—5岁自我控制进步迅速。

(4)幼儿自我评价进步的动向:

①从依从性的评价进步到自己独立评价;

②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进步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③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给对内心质量的评价过渡;

④从具有强烈心情色彩的评价进步到根据简单的行为制度的理智的评价

(5)幼儿自我控制的进步动向:

①从主要受他人控制进步到自己控制;

②从不会自我控制进步到运用控制策略;

③儿童自我控制的进步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二、保教姿势和能力幼儿园必背考点

保教姿势和能力是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其中一个,必背考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式、认知进步学说的认知进步阶段、注意的质量、教学的概念等。

考点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式

(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规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进修和劳动经过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局解析儿童心理进步规律和特征的方式。观察法是研究幼儿心理的最基本的方式。

(2)实验法_一天然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主题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主题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和心理活动主题之间关系的方式。

(3)谈话法和作品解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主题的方式。作品解析法是通过解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式。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_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考点二:皮亚杰的认知进步学说一认知进步阶段

年龄、阶段、重要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境,应付外界事物;

②获取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前运算阶段2~7岁

①“万物有灵论”;

②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思考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意识的形成(守恒性);

②自我中心性;

③思考具有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①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法来化解难题;

②思考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考点三:注意的质量

(1)注意的稳定性:3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儿童可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甚至可达到20分钟。

(2)注意的广度: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转移:人有觉悟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刻内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主题上的特性。

考点四:教学的概念

指凡是增进人的姿势和技能,影响人的想法意识的活动主题,包括社会教学、家庭教学和学校教学;

考点五:简述影响人的进步的影响及影响

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进步的生理前提;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进步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学是影响人的进步的主导影响;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进步的内在动力。

考点六:简述学校教学在人的进步中起主导影响的缘故

第一,学校教学是有目的的、有规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主题;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学职业的教师;

第三,学校教学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进步的各种影响。

三、幼儿保教姿势和能力考点归纳(4)

6.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坚持放开办学的守则

大家必须认识到儿童自身、儿童群体以及家庭、社会都是真贵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教学影响。教学资源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在家庭、社区、教学机构、街道、市场、田野,在儿童自身和儿童群体中,在看电视、听广播、交谈、游戏、旅游等各种活动主题中,都存在着丰盛的教学资源,都在对儿童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影响,其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即时性,是学前教学机构教学难以比拟的。如果闭门办学,不仅造成教学自身的封闭、狭隘,而且也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现时代,学前教学机构必须在和社会体系的合作中去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发挥学前教学机构教学在学前儿童成长中的导给影响。在学前教学中,学前教学机构必须是“放开的”,必须和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这既是社会进步对学前教学提出的客观标准,又是学前教学自身进步的内部需求。

7.整合性守则

整合性守则是指将学前教学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保证学前儿童身心整体健全和谐的进步.综合化地整合课程的各要素,实施教学。贯彻整合性守则应注意下面内容几点:

(1)活动主题目标的整合

目标的确定不能单追求姿势技能的获取而应以综合思考情感态度、习性特点、姿势经验、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进步,即活动主题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整个人的进步。

(2)活动主题内容的整合

它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主要表现是使同壹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或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主题之中。例如语言教学领域.不仅可以在语言教学领域内部对姿势进修和能力培养进行整合,而且还可以将社会的、科学的、艺术等领域的进修内容整合在一起。

(3)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资源中蕴含了多种教学内容,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学前教学的空间,丰盛学前教学的方式、形式和手段。学前教学机构、家庭及社区都有丰盛的教学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4)活动主题形式和活动主题经过的整合

如,将具有一定联系性的教学活动主题、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主题和活动主题之间加以整合,将集体活动主题、小组活动主题、个别活动主题加以互补运用和整合,使教学活动主题一致地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我国学前教学专家陈鹤琴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整个教学法”,其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对外界的反应是“整个的”,儿童的进步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以整体的方法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因此为儿童设计、实施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这条守则已成为国际学前教学进步的共同动向,也是各国学前教学课程改革的路线。

(二)学前教学的独特守则

以上谈到了教学的一般守则,对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身心进步的独特性,教学还应遵循下面内容多少守则。

1.保教合一的守则

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进步的特征出发,在综合、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学的重视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儿童真正能健壮、综合地进步。和中小学教学不同,学前教学对儿童的保育方面很重要,这是由学前儿童身心进步特征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守则应明确下面内容几点:

(1)保育和教学是学前教学机构两大方面的职业

保育主要是为儿童的生存、进步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儿童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壮地进步;教学则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性、态度,进步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引导儿童进修必要的姿势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学前教学的全部内容。

(2)保育和教学职业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学前教学机构保育和教学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学前教学职业的独特性和儿童身心进步的特征决定的。虽然保育和教学有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学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透着教学的内容。

保育和教学是在同一经过中实现的。保育和教学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学经过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儿童生活时,忽视随机地、有觉悟地实施教学,结局无觉悟地影响了儿童的进步。这也许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想法,也使他们失去了自负,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操作机会,也也许在无形中剥夺了童进步自己的权利。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主题的守则

游戏是学前教学机构的基本活动主题。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进步的特征,是儿童最愿意从事的活动主题,最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儿童进步,具有其他活动主题所不能替代的教学价格。

(1)游戏是儿童最好的一种进修方法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也是一种进修,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进修。福禄贝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最天然的活动主题方法就是生动活泼的游戏。蒙台梭利说:游戏就是儿童的职业。游戏是以经过为导给,以趣味为目的,以内驱动机为主的活动主题。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进步的需要,是促进他们儿童身体、智能、道德质量、情感、创新性进步以及成长的重要手段。在游戏活动主题中易于唤起儿童的进修兴趣,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愉快。

(2)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实施的背景,还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儿童的兴趣相关联的,游戏应该和儿童的行为相关联,游戏应该和儿童的主动、自发相关联。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对儿童进步的影响,保证游戏的时刻和空问,提供丰盛的游戏材料,使儿童充分自主、愉快地游戏,通过游戏促进身心进步。

3.教学的活动主题性和直观性守则

学前儿童认知直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方法和特征,决定了他们不也许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姿势的进修来获取进步,而必须通过活动主题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和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取真知。离开了活动主题,就没有儿童的进步。学前教学机构的教学,不能只让儿童静坐着看和听,而应该尽各种办法,引导儿童主动活动主题。对他们来说,只有在活动主题中的进修,才是有意义的进修,才是领会性的进修。教师应从儿童身心进步的特征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主题为基础展开教学经过。活动主题形式应多样化,让儿童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主题中得到进步。贯彻这一守则要注意下面内容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