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学小游戏姿势 古典数学游戏
“方程”一课,采用数学游戏“猜你心中想的数”
师:请同学们想好壹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把运算经过和结局告知我,我就能猜中你想的是啥子数,看何者先想好。
生:壹个数乘以3,加上7,减9,再减去所想的数结局是10.
师:你想的数是6.
2、传话游戏。
课前:把同学分成几组,接着你告知每组第壹个同学一句话,小声说,不能让别的同学听见。接着同样让那些同学去转告第二个同学。传到最后看看那组完成的最好!之后把第一组到最后一组的话连到一起说。(那几组的话连一起是一首大家不熟悉的诗或短文)看看到最后变化成了啥子样。
制度:
每人只有一次机会告知下壹个人他说的是啥子(根据难易程度可以改变)。不可做动作也就是肢体语言,前面的同学说的时候后面的都闭上眼睛,直到前面的同学招呼的时候才可睁开。以免互相看口型!
3、听指令,快速反应。指令由慢到快,难度逐渐加强,最后则是听指令,做相反动作,做错的同学淘汰,很快就能决出第一名,稍加奖励。这个游戏的优点是身心结合,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和迅速应变能力,又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主题身体。
4、反口令。教师说“大西瓜”学生说“大西瓜”,手时却做出小西瓜的动作。教师说“站”,说生坐下,教师说“坐”,学生站起来。
5、.一边说一边示范做师)请你摸摸右耳,(生)我就摸摸右耳,(师)请你摸摸左耳,(生)我就摸摸左耳.……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弯弯腰,(就跟你弯弯腰);请你跟我点点头,(我就跟你点点头);请你跟我坐坐好,(我就跟你坐坐好)。
6、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壹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会这一抽象的姿势。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壹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爱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致同样的饼,先把第壹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兄弟,你们了解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伶俐的猴王是用啥子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标准,而且又分得公正呢,你们想了解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了解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情形之下天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进修。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进修兴趣。
7、指指点点”的游戏。以人的五官为指点对象,教师报到其中壹个器官的名称,学生就快速指给何处。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你的注意力也得高度集中。这个游戏我也曾经试用,学生特别喜爱,有时候会来不及往往把眉毛指给了眼睛,闹出笑话。在不经意的欢声笑语中间,消除了几许心理上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放松警惕,很天然得让大家引进了课堂里来了。 8、“对号入座”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效果却很好。就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标准做各种卡片,发给学生,供上课运用。在正、负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课上,课前,我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卡片,卡片上一个数字,包括0,(-1)到(-20),1到20,当我叫到某壹个数字的时候,就请学生举起这个数字,如“+1的相反数”“-3的相反数”“比-10小的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学生们都很积极,也很投入,课堂气氛更是活跃,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正负数有关的基本概念。
9、“永攀高峰”
这个游戏相对适合用于枯燥的计算教学中。在高入云霄的“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给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就可以获取奖励。参赛队员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坚定不拔,勇往直前,裁判员们默默地抢先算出答案以便正确评判。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进修任务,而且避免了计算进修的枯燥。其实这种游戏还可以有很多变化,如“步步为零”,就是让学生通过计算,使最后的结局尽也许接近零。学生计算兴趣陡然倍增,进修效果也就水到渠成。
10、“扑克妙用”
扑克牌是学生经常运用的游戏工具,用它作为数学进修的道具,学生会更加乐于接受。在正、负数加减法时,我利用扑克牌,让学生通过游戏来进行正负数运算能力的训练。红色为正,黑色为负,任意出示两张牌,构成两个正负数计算。课堂上,学生们都很活跃,纷纷举手回答。没想到一副小小的扑克牌竟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也是数学游戏的魔力,看到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扎实,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扑克牌的用途还有很多,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设计“二十四点”游戏等。这样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
11、每壹个人都要站在杜泊远的位子旁边,接着给着讲台桌上有一张纸挡住了“学无止境”的多少字的地方看,看看你看见了啥子。付建华先看,他只看到了“学无”和“止”字的一半。下壹个是张瑞子,她只看到了“学无止”3个字。最后壹个是李硕,他把“学无止境”4个字都看到了。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观测的特征:啥子越高,看到的物体就越多。
12、刚开始,老师念的是3至5个数,生背下来,举手背一下。老师再念到6至9个数的时候,学生背下来,站起来背下来。
13、【情境】一名借班上课的老师站在壹个陌生的班级面前。没有留给他更多的时刻去熟悉班级,留给他的只有短短的5分钟。
【话题】怎样第一时刻走进学生,缩短因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
大家无数次地追问,千百次地尝试,但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距离。“山穷水尽”之时,大家不妨暂时从这个难题的深思中走出来,去听听名师们是如何进行开场白的?也许会受到一点启发,找到一些答案,也许会迎来“柳暗花明”。
人物:于永正
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典范片段:
师:小兄弟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我得自我说明一下。(师板书:于永正)你们应该如何叫我?
生:于老师。
生:于爷爷。
师:还可以如何叫呢?(生默然,师指着名字)谁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师:(立正)到。还有谁愿意叫的?
生:(大声)于永正。
师:(十根手指头抱拳)在下便是。(全场笑声)
师小结:名字是给人叫的。你们可以叫我于老师、于爷爷,也可以对我直叫其名。这不是没礼貌,由于我是你们的大兄弟。你们想如何叫就如何叫。
评析:
“简约是一种境界。”听于永正老师的课,给人的第一感觉:这种开场白方法真简便,不就是让学生“想如何叫就如何叫”自己的名字吗?再一听语言也特别简朴,似乎每个老师平时都在这样说。细一想,又不是这样的,大家老师平时这样说的,多半是在课下,一到课上,“师道尊严”,立马扮演起“法官”、“传道士”的人物。于永正老师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你——我”式的平等关系落实在了课堂上。
开场白时刻很简短,但目标很贴心:真心诚意地做学生的兄弟;设计很简洁,但功能不一般,壹个“立正到”壹个“十根手指头抱拳在下便是”,包蕴着尊重、信赖、激励、关爱和温暖;自我说明很简要,但学生深深感受到:进修语文很高兴,做于老师的学生很快乐!简约雕刻出的是一片秀丽。 14、人物:窦桂梅
风格:顶着阳光,一路走来
典范片段:
师: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一份见面礼——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也送给你的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说)
第三句:“大家真的很棒!”(咱们一起来大声说)
(生练说,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师:咱们把这句话也送给听课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生齐说,听课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啥子?
生:很光荣!
生:很温暖!
师:找到感觉没有?啥子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让大家就带着这个感觉一同走进课文。
评析:“礼物”,大家见多了老师给学生送礼物了——“大苹果”、“小红花”、“大拇指”……花儿会“凋谢”,苹果会“腐烂”,拇指会“遗忘”。而窦桂梅老师送给学生的,相信学生会永远珍藏在心底。由于这是他们进修上最需要的,是人的一生特别真贵的物品,那就是自负。“我很棒!”“我真的很棒!”“大家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阳光心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滋润了听课老师的心田。这份珍贵的礼物使学生感受到同享高兴,同享鼓励,就是同享生活,同享快乐,窦桂梅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小编归纳一下】大家选取了四位名师,阅读他们的开场白让大家强烈地感受到这样壹个词:爱!爱得透明,才会透出幽默,透出聪明,透出大气,透出阳光。大家明白的就要懂得付出。在那短暂的5分钟上千锤百炼自己!
15、特级教师:孙双金
开场白:尊重学生,调动了进修的主体
孙老师在上课伊始给学生作的开场白:
“同学们,我国古代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三个人当中,肯定会有壹个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今天在这节课上,孙老师希望你们能勇于做孙老师的老师,你们答不答应?答应的请举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个个举起了手。
可这时孙老师话锋一转,说:“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可不要易呀!”坐在下面的学生面面相觑,不了解孙双金老师的葫芦里卖的啥子药,陆续把手放了下去。
紧接着孙老师又说:“由于孙老师年龄毕竟比你们大,在姿势和生活经验上也比你们丰盛,因此你们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就必须做到啥子呢?特别在这节课上。”
有学生老老实实地答道:“上课必须认真听孙老师讲课。”
孙老师笑答:“这样说来,你还是不能做孙老师的老师呀!”
这时另壹个学生出其不意地回答:“大家在这节课上一定专心听讲,如果能指出孙老师讲课的错误,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难题,那大家就是孙老师的老师。”(注:下面全体听课老师齐鼓掌)
孙老师及时表扬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只要你们在这节课能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难题,你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
学说对接:孙老师的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通过暗示、鼓励等手段,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将传统意义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置于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之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已经把老师当作“自己人”了,或者说已把老师当作兄弟了。在这样的新关系下,学生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就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给老师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正想法,准确把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事实证明,这样的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灵魂、觉悟和能力大有裨益。
16、来壹个数字接力,比如都说奇数,第壹个同学说1,那第二个同学就得说3,第壹个同学说11,第二个同学就得说13等,好可以让他们说都是3的倍数的数,比如第壹个同学说3,那第二个同学就得说6,第壹个同学说15,那第二个同学就要说18等等,如果难点的就说7的倍数,9的倍数等等,这种方式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和他们的数感.
17、师报一,生击掌两下。师报二,生击掌三下。依次类推
二、数学到底是科如何的科目
数学源自于古希腊,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解析和推理、共性和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全球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它在科学进步和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特别广泛,是进修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数学(汉语拼音:shù xué;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英语:Mathematics/Math),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进修、学问、科学之意,以及另外还有个较狭隘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意义和和进修有关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其在英语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复数形式+es成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Mathematica),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ταμαθηματικά(ta mathēmatiká)。在中国古代把数学叫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考的表达形式,反映了大众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最佳境界的追求。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活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格。
三、儿童数学课前小姿势(收集20个数学小常识)
1.收集20个数学小常识
1。
对顶角相等. 2。圆周率一个无理数。
3。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4。
多边形内角和为(边数-2)*180度 5。多边形外角和恒等于360度 6。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根直线。 7。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根过原点的直线。 8。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9。
两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 10。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1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1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1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14。
壹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重心。 15。
壹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内心。 16。
壹个三角形三边上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垂心。 17。
壹个三角形三边的中垂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外心。 18。
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19。
1+2+3+……+n=(1+n)*n/2 20。 Sin90=1,Cos90=0,Sin0=0,Cos0=1。
2.数学小姿势
数学符号的起源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运用比数字晚,然而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壹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壹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壹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论中去了。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开始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新,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异。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运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运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大众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运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
大括号"{}"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其中一个魏治德创新的。数学的起源和早期进步:数学和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操作和生产活动主题进步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其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实全球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可以从数学的起源得到印证.古代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以及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先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操作活动主题中积累了丰盛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姿势和有关的数学姿势.。
3.关于数学小姿势急用
数学小姿势--------------------------------------------------------------------------------数学符号的起源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运用比数字晚,然而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壹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壹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壹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论中去了。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开始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新,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异。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运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运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大众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运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
大括号"{}"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其中一个魏治德创新的。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比如说:买菜、卖才算几许钱……下面是多少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1、高斯级数小兄弟们你们可了解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因此便出了一道题目标准学生算算看,题目是: 1+2+3+4………+96+97+98+99+100=?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兄弟你可了解他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知大家他是怎样算出的:将1加至100和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因此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进修经过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难题吗?这个难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其中一个。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难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壹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难题吗?你想了解《孙子算经》中是怎样解答这个难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脚的总只数47和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创新而奇妙,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考方式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化解难题时,先不对难题采取直接的解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难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化解的难题。
4.小学数学的姿势点都有哪些
小学数学进修概述数学进修主要是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这要以数学基础姿势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数学难题为诱因,以数学想法方式为核心,以数学活动主题为主线,遵循数学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思考规律开展教学.进修类型解析1.方法性分类(1)接受进修和发现进修定义:将进修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进修者的进修方法.玩法:呈现材料—讲解解析—领会领悟—反馈巩固(2)发现进修定义:给进修者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由进修者独立操作而习得姿势的进修方法.玩法:呈现材料—假设尝试—认知整合—反馈巩固.2.姿势性分类一(1)姿势进修定义:以领会、掌握数学基础姿势为主的进修活动主题.经过:选择—领悟—习得——巩固(2)技能进修定义:将一连串(内部或外部的)动作经练习而形成熟练的、自动化的反应经过.经过:示范—模仿—练习—熟练—自动化(3)难题化解进修以关心难题化解经过为主、反思难题化解思索经过的一种数学进修活动主题.提出难题—解析难题—化解难题—反思经过3.姿势性分类二(1)概念性(陈述性)姿势的进修把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制度等都称为概念性姿势.概念进修:同化和形成.利用已有概念来进修相关新概念的方法,称概念同化;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概括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小学生获取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2)技能性(程序性)姿势的进修小学数学技能主要是运算技能.运算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认知阶段:“引导式”的尝试错误.从老师演算例题或自学法则中初步了解运算法则,在头脑中形成运算方式的表征.②联结阶段:法则阶段,即按法则一步步地运算,保证算对(运用法则化解难题,陈述性姿势提供了基本的操作线索)—程序化阶段(将相关的小法则整合为整体的法则体系,此时概念性姿势已退出),能算得相对快速正确.③自动化阶段:更清楚更熟练地应用第二阶段中的程序,通过较多的练习,不再思索程序,达到一定程序的自动化,获取了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3)难题化解(策略性姿势)的进修通过重组所掌握的数学姿势,找出化解当前难题的适用策略和方式,从而获取化解难题的策略的进修.小学生化解难题的主要方法,一是尝试错误式(又称试误法),即通过进行无定给的尝试,纠正暂时性尝试错误,直至化解难题;二是顿悟式(也称启发式),好像答案或方式是突然出现的,而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心给”作基础的,这就是难题化解所依据的制度、原理的评价和识别.4.任务性分类(1)记忆操作类进修如口算、尺规作(画)图和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进行准确计算等.(2)领会性的进修如认识并掌握概念的含义、懂得数学原理并能用于解释或说明、领会壹个数学命题并能用于推得新命题.(3)寻觅性的进修如需要让学生经过自己寻觅,发现并提出难题或进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拓展资料出壹个数学规律或制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经过而逐步形成新的策略性姿势等.小学生数学认知进修一、小学生数学认知进修的基本特征1.生活常识是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起点要在儿童的生活常识和数学姿势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儿童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不断通过尝试、寻觅和反思,从而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2.小学生数学认知一个主体的数学活动主题经过数学认知经过要成为壹个“做数学”的经过,让儿童从生活常识出发,在“做数学”的经过中,去发现、了解、尝试和掌握数学,去认识数学的价格、了解数学的特性、拓展资料数学的规律,去学会用数学、进步数学素质、进步数学能力.3.小学生数学认知思考具有直观化的特征由于一方面儿童生活常识是其数学认知的基础,另一方面儿童思考是以直观具体形象思考为主,因此要以直观为主要手段,让儿童领会并构建起数学认知结构.4.小学生数学认知一个“再发现”和“再创新”的经过小学生的数学进修,主要的不是被动的接受进修,而是主动的“再发现”和“再创新”进修的经过.要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主题或是操作中去从头发现或从头创新数学的概念、命题、法则、方式和原理.二、小学生数学认知进步的基本规律1.小学生数学概念的进步(1)从获取并建立初级概念为主进步到逐步领会并建立二级概念(2)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进步到领会概念间的关系(3)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2.小学生数学技能的进步(1)从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给进步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领会(2)从外部的展开的思考进步到内部的压缩的思考(3)数感和符号觉悟的逐步进步,支持着运算给灵活性、简洁性和多样性进步3.小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进步(1)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2)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进步到对本质特征的把握(3)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4.小学生数学难题化解能力的进步(1)语言表述阶段(2)领会结构阶段(3)多级推理能力的形成(4)符号运算阶段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一、数学能力概述1.能力概述能力是指个体能胜任某种活动主题所具有的心理特征2.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主题所具备的,。
5.小学数学课前小游戏
2排方格(每排的方格要连在一起的啊),每排在7到10个左右吧,2排格子个数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2个人分别在格子中画“圈”和“叉”,壹个人先,壹个人后,壹个人从左到右画,另壹个人从右到左画(不能壹个隔壹个画)。
每个人每次只能在一排里画,个数不限。
假如壹个人画到没有格子可画时,这个人就输了。
这是2个人比赛。
这个考验的是逻辑思考,掌握秘籍就行了。
记得以前和数学老师玩时不了解诀窍,因此每次都输。
还有就是每个人0、1、2。。.这样报下去。每当这个数字中有3或为3的倍数就拍手。不该拍手时的拍手,该拍手时没拍手,就随意如何处置。
以前玩的时候,记得到30之后全乱了,由于31、32、33。。39都要拍手,因此很多人反应不过来。
6.关于数学的小姿势
数学小姿势
--------------------------------------------------------------------------------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运用比数字晚,然而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壹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壹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壹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开始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新,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异。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运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运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大众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运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其中一个魏治德创新
7.幼儿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姿势点
1.幼儿数学教学的基本见解 1.幼儿进修数学开始于动作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考起源于动作”后,这已成为幼儿数学教学中广为接受的见解:①大家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进修数学时,开始是通过动作进行的。
例如“对应排列相关联的物体”活动主题,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②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经过,这对于他们领会数学中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在幼儿进修某一数学姿势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对于那些表现出抽象思考有困难的幼儿,也需要给予他们充分摆弄的机会,这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进修。
2.幼儿数学姿势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影响①幼儿对数学姿势的领会开始于外部的动作,然而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经过,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影响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经过。
②但把表象的影响无限夸大也是不适当的行为。 3.幼儿对数学姿势的领会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尝试基础上。
由于数学姿势是一种抽象的姿势,它的获取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姿势的抽象意义的领会,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
因此幼儿在概念形成的经过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领会就越具有概括性。为他们提供丰盛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领会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
4.幼儿抽象数学姿势的获取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决定因素影响①数学姿势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幼儿进修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姿势。但幼儿头脑中往往只是保存着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化的姿势,则需要符号体系的参和。
②语言在幼儿进修数学的经过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而语言则是思考的工具。
5.幼儿数学姿势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主题幼儿数学姿势的掌握一个持续不断地经过。幼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内化外部全球,同时也建构着新的姿势。
8.数学小姿势
看看[杨辉三角]吧!
杨辉三角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特别精妙的一页。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细解答九章算法》一书中,辑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而这样壹个三角在大家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叫你找规律。现在标准大家用编程的方式输出这样的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