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玻璃球游戏的相关姿势 弹玻璃球游戏好处
先制作小玩具:用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在三分其中一个的地方拧上壹个坎,再把纸盒子粘在箱子上。接着再从纸盒子上穿壹个洞,把铁丝插到洞里并和纸盒子垂直再用胶带粘上,再用个双面胶做壹个窟窿,在中下方,OK
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放在制作的小玩具上,定时30秒,选择一球夹,夹入窟窿就赢了,掉球或时刻到就输,换球。
二、小时候玩的玻璃球的游戏制度和相关事物
摆方
在地上画一幅方格形棋盘,棋子可以用石子、碎砖块、植物茎代替。
游戏制度:和围棋相似,红蓝双方每人一子,依次摆阵。摆成“方”(四子围一方形)者可压对方一子,摆成“六”(六子连排一行)者可压对方3子。棋盘摆满后,撤掉压着的棋子。交战双方各自给空出的位置移动自己的棋子,组成新的“方”(或“六”)后,就可直接吃掉对方1颗(或3颗)棋子,直到把对方彻底击败。
摆三儿
在地上画如下棋盘。棋子可用碎石、砖块、秸秆、树枝等代替。
游戏制度:和围棋那样,红蓝双方依次下子,摆成“三”后(三子连成一行)压对方一子。棋盘摆满后撤掉压的棋子。双方再各自移动自己的棋子。摆成一次“三”撤对方一子,直到游戏结束。
日本进中国
如下图,红方到表中国,蓝方代表日本。
游戏制度:蓝方先进攻,每次一格,可以隔空格吃红方。红方只能防御,每次前进一格,最后包围蓝方。双方斗智斗勇,胜负不可预测。
踢地
在地上画图如下(长约3米,宽约1.5米)。准备一块瓦片。
游戏制度:两人游戏。进行时单腿着地,弹跳进行,按箭头指给踢瓦片,每格踢一次,不得踢出格外,不得压线,另一只脚不得落地。如能环绕一周顺利回到原地,则可割地一块。下次经过自己的割地时双脚可落地休息一会。割地较多的一方为赢。
当子儿
两人叉开腿面对面坐下,先由一方将一把碎石子散扔在地上,再将一颗扔给空中,趁这当儿用手尽量拾抓地上的石子,随后再接住空中落下的石子。接着将拾抓起来的石子放入另一手中,继续以上动作,直到将地上的石子抓完。接不住空中石子为失败,游戏交给对方进行。最后以抓拾的石子数定输赢。
别老杆儿
先堆上一小堆土,再准备30多根20厘米长的麦秆。将麦秆散摔在土堆上,双方各用一根麦秆,依次将土堆上的麦秆一一挑出来,动作经过中不能惊动其他的麦秆,谁挑的麦秆多谁胜。
弹玻璃球
游戏制度:两人游戏。界线外挖三个圆形小土坑,两人一人弹一次,将玻璃球按顺序弹给坑中。制度允许自己进坑,还允许阻止对方进坑。即在对方球接近自己球的位置时可将其击出去,击得它离坑越远越好。
投瓦儿
三米以外立一片瓦块,用另一块瓦片投过去,投中后,单腿弹跳过去,拾起瓦片再弹跳折过来,算赢一局。
碓跆
互相击投对方的木棍,能将对方的木棍击出界外,且自己的木棍不出界者,为胜。如未将对方木棍击投出界,则由对方拾起木棍反击。此游戏一方面要策略怎样有效击败对方,还要防止自己的木棍落地时和界线平行,如能够和界线垂直最好,这样的角度不利于敌人击投。
钳花柴根
此游戏是模仿农民在棉花地里用钳子拔花柴而设计的。两个人背对背,两条胳膊互相挎住,接着你一次我一次的把对方背起来。
翻饼吊饼
两个人面对面站着拉住对方两手,连续做联动的翻身动作。
抬花轿
两个人面对面将四只手挽在一起,让第三个人骑在上面抬着跑。
(duo)拐
两人游戏,单腿着地,另一腿用手盘起来,并用盘着的腿给对方进攻。倒地或腿落地者为输。
也可作兵团游戏,作战双方每次出一人,一对一对的比拼。也可作混战,此战法最惨烈。
扣麻雀
(当时还没有现在的生态平衡的概念,况且那时的麻雀啦、乌鸦啦啥子的都特别多、特别讨人嫌,整天成群结队的飞来飞去,祸害庄稼,乡下老百姓恨透了它们)
扫出一片雪地,撒上一层麦糠之类的物品,支上竹筛子,在支棍上拴一条细绳,抓住绳子另一头远远地躲起来,等到成群的麻雀飞来钻到筛子底下寻食时,拉动绳子,一次能扣住好几只麻雀。
掏麻雀
“小麻雀,唧唧喳,房檐底下是你家------”。那时乡下的房屋都是用高粱秆造顶,因此麻雀很容易在上面造窝。一到晚上,儿童们三五成群去掏麻雀。房子都不高,踩在另壹个孩子的肩上就够得着。有意思的是,晚上用手电筒一照,麻雀在窝里既不敢飞,也不敢动,束手就擒。
抓野鸽
扫一片雪地,撒上谷秕之类鸟类爱吃的食物。在地上用木棍棍支撑起壹个细绳打好的活结,细绳的另一头拴一块砖头。野鸽来寻食,爪子踩进活扣中,就会被活扣束住,越挣扎束得越紧。
射几了
“几了”即|“知了”。夏季农村这种昆虫很多。很不要易抓到的。孩子们自制一种扑杀工具,这种工具很简单,就是用竹片制一张小小的弓,弓弦上系一根细线,再用细高粱秆做箭,箭头刀插一根针,并用椿树胶固定,接着把弓箭绑在一根竹竿上。捕捉知了时,将帮着竹竿的弓箭悄悄接近它,拉绳射箭,知了被射中并被槐树胶紧紧粘住。
扎蛤蟆
那年代的雨水特别多,农村里水坑都满满的,一到晚上,水坑里的蛤蟆就闹翻了天,“呱呱呱”吵得大众别想休息好。顽童们就去抓蛤蟆。他们在竹竿一头绑上一把用铁丝磨尖的锥子,悄悄地接近蛤蟆,接着刺过去,一刺壹个准。
三、玻璃球游戏的作品评析
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对黑塞获取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近40万字。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灵魂尝试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43年,几乎和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灵魂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灵魂想法”。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学说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信念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和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玻璃球游戏有它自己高度进步的秘密语言,有自己独特的游戏制度,有自己特殊的语法。它是一种综合数学、语言、哲学、宗教、音乐等一切人类姿势的艺术,人类文化艺术的精髓凝聚在这个游戏中。玻璃球游戏虽综合了各种姿势,但音乐是它的基础。西方的巴赫、亨德尔、莫扎特,中国的音乐都囊括在玻璃球游戏乐谱中。《吕氏春秋》被视为圭臬。
故事发生时,时代已过去了多少世纪,即2200年的未来全球。这个未来全球和今天的现实完全不同,它没有战争,道德大厦也没有坍塌,个人主义还没有如此泛滥,这不一个灵魂受到污染、想法浅薄浮华的“副刊文字时代”。未来全球壹个叫卡斯塔里恩的省,全国各地学校选拔出来的精英都来到这里,他们之因此来到此,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文化的衰落,可又无力回天,他们处于完全绝望的境地。这些饱学之士的目标是忠诚捍卫想法阵地,为价格的传承服务,建设壹个新的教学全球。他们致力于对全部学科和文化的综合,而达到这一目标,掌握玻璃球游戏诀窍是必经之路。
从黑塞后期作品看,如《德米安》《荒原狼》《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等,现实社会的轮廓的确不够清晰,而《玻璃球游戏》的这个特征最为显著,卡斯塔里全球是面目模糊的,是否据此便能推论黑塞的小说脱离社会、脱离全球呢?这是值得商榷的。黑塞处理时代和现实的放荡主义方法在其自身所处的文学传统中固然有迹可循,但他所面对、所质疑的时代灵魂毕竟已和德国放荡派时期迥异,他的立场和德国放荡派的立场相比也发生了改变,这突出表现在黑塞对世俗全球即“真正生活”的态度上。
文章开头已经提到,在黑塞的作品中,灵魂王国和世俗全球、灵魂和天然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主人公对生活终极意义的探寻和获取有时通过天然,比如歌尔德蒙式的;有时则通过灵魂,比如克乃西特式的。不过假如多做一些思索,大家就会发现,即使在《玻璃球游戏》中,生活意义的实现也并非仅仅通过灵魂。卡斯塔里之外始终存在着壹个广大的世俗全球,克乃西特本人就是这个全球的孩子,他只是经后天培养成为一名卡斯塔里的“灵魂贵族”,并最终选择了返回世俗全球。除了卡斯塔里借音乐大师的形象曾给克乃西特发出“感召”之外,自从克乃西特进入精英学校,世俗全球或“真正生活”也频频给他发出召唤。小说开头几章已经为克乃西特后文的转变打下伏笔,其中包括克乃西特由于同学被开除离校引发的思绪,包括华尔采尔带给他的初步印象;包括约可布斯神父给他展示的历史观;体现在代表世俗全球的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身上,更集中体现在克乃西特辞去大师职位、返回世俗全球的选择上。主人公的这种选择表明,《玻璃球游戏》虽然同黑塞后期大多数小说一样,具有寻觅内在灵魂的倾给,但它从未“脱离全球”。
“世俗全球”一词在黑塞那里有着丰盛而复杂的含义,它既催生出副刊文字时代,又孕育出卡斯塔里灵魂王国。卡斯塔里实际上依赖世俗全球供养,无法脱离后者独立存在。在《玻璃球游戏》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壹个和卡斯塔里相对照的“天然”的呢?传记的小编觉得部分写道,主人公走进代表天然的高山全球,那里的风景既生动又狰狞。虽然描画的手法仍然是象征化的,但显然同卡斯塔里的刻板、严谨构成鲜明的对照,比如下面这一处:“车子经过那些院墙高高、窗户小小的农舍后,便驰入了壹个更加崎岖、更加粗犷的怪石嶙峋的高山全球,在这些坚硬冷峻的岩石间,竟有许多一片片天堂乐园般的绿地,使点缀其间的朵朵小花显得格外可人。”
卡斯塔里和世俗全球中两种面貌不同的风景描写隐喻性地传达出黑塞对待“两个全球”的基本意识:灵魂王国有序、和谐却失之呆板,世俗全球生机盎然却危机四伏。克乃西特最终死在天然全球的湖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玻璃球游戏》书写了壹个灵魂的人怎样走给天然、走给真正的生活,即壹个纳尔齐斯怎样从灵魂王国进入世俗全球,怎样将灵魂融入天然。克乃西特从服务、奉献的愿望出发,试图弥补两个全球之间越来越大的裂痕,他的理想是“将卡斯塔里的基本灵魂注入世俗青年内心,化为他们的血肉”。这实际上尝试性地回答了歌尔德蒙临终前给纳尔齐斯提出的难题:“可你将来想如何死呢,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
少年特西格诺利曾这样描述他和克乃西特的不同差异:“你站在培养灵魂这一方,我则站在符合天然生活这一边。你的职务是指出:缺乏灵魂滋养的天然生活会陷入泥潭,会转化成兽性,甚至必然越陷越深。因而我不得不一再提醒你们,纯粹建立在灵魂上的生活是多么冒险,多么可怕,最终必然空手而归。嗯,大家各以自己的信念为优而辩论,你为灵魂想法,我为天然生活。”
灵魂和天然的分裂是西方想法史上重要的论题,也是德国放荡主义尝试化解而未能化解的难题。这个遗留的难题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比如在托马斯·曼的《魔山》那里,灵魂和天然曾是塞塔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之间论辩的两个核心词汇。何为灵魂、何为天然呢?美国学者拉尔夫·弗瑞德曼(Ralph Freedman)在解析黑塞的作品时对两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简单
灵魂既是心灵的也是智识的,它包括多重含义,即从父权般的控制、调节直至对理智文化的破坏,不过通常情况下它更多意味着神圣理智灵魂的明晰性。其对立面天然则既是感官的也是灵魂的,和性、纵欲、感觉相关,并认同母亲的形象或集体无觉悟。
这一概括体现了灵魂和天然之关系的复杂性:灵魂和天然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同时由于灵魂也包括对理智文化的反思,于是灵魂和天然又有发生交集的也许。在《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中,纳尔齐斯是灵魂之子,歌尔德蒙是天然之子,他们的天性决定了各自的道路。在《玻璃球游戏》中,黑塞对“灵魂和天然”这一关系的寻觅似乎更深了一层,特西格诺利同克乃西特的关系不是歌尔德蒙和纳尔齐斯关系的简单翻版。特西格诺利和克乃西特虽然起初各有各的道路,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当特西格诺利在世俗全球中饱受创伤时,他通过克乃西特的指点将卡斯塔里灵魂注入自己的生活,获取了身心的平静;而克乃西特也在个人的觉醒尝试和特西格诺利等人的影响下最终怀着服务和奉献的愿望走给了世俗全球。可以说,特西格诺利和克乃西特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对双方有益的中和。作者似乎是要借此暗示,过于偏重灵魂或者过于偏重天然的生活都是有难题的,在两者之间应该探寻一种更平衡、更和谐的道路。
小说的深入了解、副深入了解、题词以及尾声处处都提供了一种暗示:卡斯塔里的确一个乌托邦,但它一个已经进入肃杀秋季的乌托邦。像克乃西特特点之中的分裂以及玻璃球游戏的二重性一样,这个乌托邦也一个二极分裂的宇宙之再现以及二极分裂的灵魂生活之象征。1943年小说一问世,关于卡斯塔里到底意味着啥子这个难题就马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认为它是乌托邦民族的再现,二是认为它是衰败颓废的象征。如果从包容万有、涵盖乾坤、主导灵魂的“二极分裂”观之,这两派意见各执一端,合则最佳——卡斯塔里一个正在衰颓的乌托邦。
随着游戏大师克乃西特的成长、求学、成功及最后加冕,卡斯塔里渐渐解神圣化了。在这个宗教组织里,个人无足轻重,隐姓埋名是他们的基本行为。想撰写游戏大师生平的作家都无法轻易地运用秘密档案,只能从游戏大师的学生那里获取一些只言片语。即使是荣登游戏大师宝座的克乃西特,其日常行为也必须接受严密的监护。在卡斯塔里,只有下属以“无论兄弟们”或者“阁下”来称呼上司,而上司总是习性于居高临下地对下属颐指气使。更可怕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交谈总是运用反讽修辞术,言在此而意在彼,听者诧异而言者迷惘,这表明在卡斯塔里缺乏诚恳。卡斯塔里王国的顶尖统治者亚历山大宗师那双眼睛既可以放射出发号施令的眼光,也可以放射出虔敬服从的眼光,但对于这个宗教团体的一般成员而言,只有虔敬服从而永远不也许发号施令。亚历山大宗师、音乐大师、上一任游戏大师托马斯、克乃西特的忠实奴仆德格拉里乌斯以及克乃西特本人都是一些孤独的天才、孤独的先驱者和无觉悟的虚无主义者,对他们而言,即使是“独断专行”,本质上也是奴隶一般地服从。克乃西特在想象中给亚历山大宗师吼叫:“(我)追寻的不是自在,而是某种新的、不可知的隐秘约束;(我)不是逃兵,而是响应感召的人;不是任意专行,而是听从命令;不是去做主人,而是要成为奉献者!”
觉醒了的克乃西特感到卡斯塔里不是天堂,而是由神奇官僚制度、森严等级关系构成的地狱。他要穿梭这个披着神圣光辉然而却冷酷无比的空间返回到世俗全球,从静观冥想者变成身体力行的服务者。“在卡斯塔里人的眼里,世俗全球的生活是一种近乎堕落和低劣的生活,那种生活无秩序可言,既粗鲁又野蛮,既混乱又痛苦,可以说是一种全无美妙和理想可言的拙劣的生活。”“外来人”普林尼奥反问:
难道这不一个虚伪、教条、没有生育能力的全球么?这难道不只一个苟且偷生的虚假全球么?这里的人没有负担、没有苦恼、免受饥饿,却也没有果汁和饮料。这也一个没有家庭、没有母亲、没有儿童的全球,甚至几乎也没有少妇!人的原始本能被静坐入定功夫所控制驯服了。
当克乃西特受本笃会约可布斯神甫启发而怀疑卡斯塔里、怀疑这架复杂而又敏感的机器是否已经老迈而主张求助于世俗历史时,卡斯塔里忠实而又孤独的奴隶德格拉里乌斯却告知他:“所谓历史,却是又丑恶又可怖,同时也是无聊乏味的物品。”卡斯塔里日益精细纯粹,这个神圣教学区同外在全球之间的深渊也日益扩大,以至于完全没有也许弥平。当战争和瘟疫的时代降临,当历史风暴席卷整个全球,卡斯塔里及其游戏的精细形式已经无力维持生存。在卡斯塔里神圣秩序里苟且偷生的大众,都像黑塞在《壹个提契诺人的故事》之中所描绘的马里奥那样,在两个彼此分裂却又生死相关的全球之间痛苦挣扎,但不可遏制地给往着自己的青春和故乡。“故乡就是母亲、婆姨”。“故乡就是二月在湿润的草地上摘花,是夜晚的钟声,这故乡真正而美妙,受人爱戴,主宰着他的生活。”克乃西特最后在高山冰湖自沉,真正地返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男孩铁托在初生的太阳下赤身裸体,跳起了献祭之舞,和四周波涛起伏的光芒融合,和宇宙生活之流合二为一,游戏大师也在这壮美的景象之中透悟了内心深处顶尖贵的本质。他跳下冰冷的高山湖,湖水似乎不是刺骨的寒冷,而是焚烧着他血肉之躯的熊熊烈火。他返回到了母亲温暖热烈的子宫,无怨无悔。此刻,他沐浴着来自东方的光辉。
克乃西特壮美回归后,卡斯塔里才真正成为壹个属灵的王国,那是诺瓦利斯所期待的“壹个辉煌的和解时代”,“壹个预言的创新奇迹和治愈创伤的、给人带来安慰和点燃永恒生活的时代”。在《印度式传记》里,这就是王子达萨尝试到了全球的“玛雅本质”之后的全球,“全球根本不存在熄灭,生活的轮回永无尽头”。在短暂的一瞬间,王子从监狱里走出来,失去了妻子、儿子和壹个王国,却融入了森林中无疆的大爱,超越图像和偶像而进入了“圣灵全球”。全球超越了音乐大师仁慈、博爱、圣洁的音乐所放射的光辉,超越了战争和瘟疫笼罩的废墟,超越了老迈龙钟、机械冷漠、枯萎萧瑟的情形,进入了神话全球里的春季:秀丽、高兴、神圣、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玻璃球游戏》所叙述的是卡斯塔里的衰败阶段,是乌托邦的秋季,但黑塞用隐微之笔传达了神圣再度降临的暗示。纯粹灵魂形式的卡斯塔里、以古典音乐境界为至境的玻璃球游戏,一个充满审美诱惑的乌托邦,本质上是一种奴役:“审美的诱惑和奴役总是削弱个体人格价格,并取代个体人格的生存核心,扭曲整体的人。”而弥漫着父权强力意志、强调服役义务、建构严密制度的卡斯塔里,是20世纪道德觉悟的象征,是极权主义政治的幽灵王国。“神话的暴力标准牺牲”,“以一己之偏好执行对神圣生活的灭绝”。那个以游戏大师的生活所赎回而且沐浴在东方的光辉之中的卡斯塔里,则是“第三王国”,即属灵的王国,这就是以母性来象征的故乡和青春:“这个来自圣灵的第三种快乐也许就是奥利金所说的万物的复归。”正如保罗所说:“让神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
《玻璃球游戏》融合了西方传统和东方想法,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全球之间建起一座桥梁。黑塞把东方文化视为自己的灵魂故乡,古老灿烂的中国文化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盛的养料和素材。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对于黑塞来说,探寻化解西方文明危机的出路,始终是第一位的。他说“我必须在灵魂上和情感上把握住真正的欧洲和真正的东方”。他借鉴和采纳东方文化的精华,将其同西方文化传统中依然有价格的物品加以整合,目的也在于找到一条西方和谐进步之路。